该图显示了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RW:Read& Writer)的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非接触式IC卡本身没有电源,因此RW必须为IC卡提供通信电源。
RW和环形天线,即IC卡的天线,变为电磁耦合。
RW使用13.56 MHz传输波为IC卡供电。
此时,如果RW将数据发送到IC卡,则RW向IC卡发送约10%的ASK(幅度变化)信号,IC卡检测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据。
否则,如果从IC卡发送数据在RW中,IC卡变为从RW接收未调整信号的状态,然后由IC卡中的音调变换器产生负载变化,并且RW认为负载变化作为自环天线,即RW和Data复音天线的电流和电压变化。
表1显示了FeilCa的物理和数据链路层的主要规格。
介绍与如何实现“完全无差错”相关的技术。
电路质量和错误控制。
近年来强大的纠错技术使许多完全无差错的要求得以实现。
由于非接触式IC卡通信系统的分组长度高达几百比特,因此纠错效果几乎限于随机错误。
理论上,范围,如果可以保持更好的误码率,它将比使用低编码效率和不良校正码更实用。
据此,研究人员最终决定采用低冗余长度,并可以检测错误检测代码。
在混合模式的重发控制中,实际上,传统的飞凌卡也遵循上述结构进行错误缓解重发控制。
然而,以上述方式的循环的误码率恶化,并且重发次数大大增加。
结果,非接触式IC卡通信系统的通信成功率恶化。
例如,当分组长度为256并且重传执行两次时,获得10-8的通信错误率,并且循环的误码率必须低于10-5。
这时,如果ASK非同步检测获得10-5的误码率,则S / N比需要大约15dB,因此要确保RW的预期目标。
实现上述误码率目标值的关键是如何处理阻抗特性的变化。
具体内容如下:‧非接触式IC卡特性变化对策‧RW设置环境自适应非接触式IC卡近年来,具有无形状限制等功能,甚至还有内置非接触式IC芯片的手表和列表带已经出现了,未来必将扩展到手机等领域。
但是,RW的广泛使用导致了RW。
兼容性,如何同时识别多个非接触式IC卡,以及如何设计复杂的RW而不相互干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即将来必须克服以下问题:‧支持适应性多种媒体和周围环境‧多种非接触式IC卡识别能力‧抑制相互干扰媒体特性对非接触式IC卡接入系统的影响,如图所示,它是非接触式之间的距离IC卡-RW,用于多卡的RW非接触式IC卡的信号强度频率fc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从图中看出。
fc的通信特性比较大,特别是fc = 15MHz的特性。
当非接触式IC卡-RW之间的距离为d = 10mm时,信号强度几乎接近零交叉。
。
将数字信息从信息源发送到信息发送目的地的无线通信系统通常可以执行类似的通信系统模式分析。
通信系统的通信模式可以分为转置模式和编码模式,但非接触式IC卡通信系统不是这种情况。
非接触式IC卡系统处理的信息主要是与财务和个人隐私相关的高灵敏度数字数据。
在此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并且需要达到无错误的级别。